
2018 年 8 月 29 日。來自中國、新加坡和日本的十八位年輕人聚集在橫濱若場町的一座小樓裡。 Wakabacho Wharf 的組織者 Makoto Sato 召集了這次聚會。他們和佐藤從新加坡請來的導演劉小義一起來參加為期20天的工作坊。這些不同語言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交流和創作一件作品的?創作過程和跨文化交流可以說是工作坊最大的主題。佐藤:七年前在南京一起工作,我就認識劉先生,所以我對新加坡沒有任何顧慮。由於反應難以預料,所以我決定早點開始,當我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時去年12月的時候,短短三天就看到這麼多參賽作品,我很驚訝。”
近年來,中國當代戲劇的發展令人矚目,其勢頭不禁讓人聯想到1960年代的日本。隨著民營劇場的興起,不屬於國營劇場的“獨立劇場人”一詞應運而生,優秀作品層出不窮。
劉:讓我感興趣的是,若葉町碼頭不只是一個劇場,而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樞紐。來自不同城市的不同人一起生活在一起創作。這真的是跨文化交流。環境不是準備好了,但我想有一天在我的國家新加坡做。增加“
研討會是解決問題的工具。而本次要解決的主題是無法交流的成員如何合作創作作品。使用的語言有日文、英文、中文。當然,會提供志願翻譯,但我們不能完全依靠個人排練時的交流。參與者將通過使用所有可能的方式(例如智能手機翻譯軟件和手勢)來實現相互理解。佐藤: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母語表達自己。否則,即使稱為國際交流,它也傾向於以會說英語的人為中心。在起點上,文字是必要的,以傳達概念。但是,當您真正開始創作作品時,您實際上並不需要語言。首先,日本人有時會因為熱烈討論一個小時而無法真正理解彼此。你不能依賴言語。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深入交流最重要的問題。”
20 日期間,他們參觀了東京的 Koenji 和橫濱的 KAAT(神奈川藝術劇院),並與戲劇和舞蹈教師一起舉辦了研討會。在邀請能劇演員清水寬司參與的工作坊中,所有參與者都將體驗共享一個受清水先生即興舞蹈啟發的特殊空間。
劉:一開始有一些矛盾,但我覺得不僅僅是語言的障礙,還有戲劇語言的問題,我可能是通過藝術認識你的,但總有一個過程叫做“翻譯”。
我覺得佐藤先生也處於試錯狀態,但我覺得不只是語言問題。文化交流和演技交流也是必須的,所以每次都需要各種形式的翻譯。這對我來說是最有趣的。”
佐藤:“準備工作很困難,但工作坊一開始,整個過程就很有趣。
日語單詞“teaching”在中文中翻譯為“teaching”。如果把這個重新翻譯一下,感覺就是一個“教”和“學”,“教”和“學”並存的詞。據說教也是學。
當他教年輕人時,他將他們的反應融入自己,並通過進一步發展他們來繼續學習。據說劉被佐藤所吸引,是因為看得出他的態度。
劉:文化交流是需要時間的,在同一個環境裡繼續下去是很困難也很有挑戰的,但是我想再繼續一段時間。裡面可能會建立人脈,可能會有新的東西開始騰飛。因為這裡什麼都沒有在訓練中,‘我想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’的感覺可能會增長(笑)。”然後是表演“No Boat in sight-”作為一個全面的總結。演出將在 9 月 15 日(星期六)和 16 日(星期日)只舉行兩次。若場町碼頭的小工作室在這兩天都充滿了滿座的熱情。十八位年輕人在投影在牆上的三種語言的文字背景下,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向觀眾傳達“鮮花/或河床瓦礫”的下落。從打開的大門,他們啟航前往各個世界。
謝幕時他們合唱的是他們一起吃飯睡覺的20天裡油然而生的一首歌。日語、英語、中文和泰米爾語。克服聽不懂語言的挫敗感,我們用手勢和智能手機應用程序認真地談論環境問題和世界大事,但就這樣落下了帷幕。佐藤:“在這個過程中,你不知道你現在所做的事情的意義是什麼。當你遇到一個人的那一刻,你突然成為朋友。它發生在任何地方。在這個過程中,有一些艱辛,無法理解。一起生活的兩週壓力非常大,但這一次他們的積極性高得驚人,所以他們自願應對各種壓力。我認為我們能夠解決它。
劉:“在不懂語言的環境中,如何解決擺在面前的問題?紙上寫字,比劃比劃,共同生活,就像一個美麗的舞台。”
佐藤:“這個工作坊將在明年及以後繼續,我們也會推出一個旨在創造未來作品的後續項目。我們有幾十個年輕人在等著我們。”